浮小麥(《本草匯言》)
【異名】浮水麥(《本草蒙筌》),浮麥(《綱目》)。
【來源】為干癟輕浮的小麥,水淘浮起者。植物形態詳小麥條。
【藥材】干燥穎果呈長圓形,長約2~6毫米,直徑約1.5~2.5毫米。表面淺黃棕色或黃色,略皺,腹面中央有較深的縱溝,背面基部有不明顯的胚1枚,頂端有黃色柔毛。質堅硬,少數極癟者,質地較軟。斷面白色或淡黃棕色。少數帶有穎及稃。氣無,味淡。以粒勻、輕浮,表面有光澤者為佳。
全國大部分地區多有生產。
【炮制】揀去雜質,篩凈灰屑,漂洗后曬干。
《綱目》:焙用。
【性味】甘咸,涼。
①《綱目》:甘咸,寒,無毒。
②《本草備要》:咸,涼。
【功用主治】治骨蒸勞熱,止自汗盜汗。
①《本草蒙筌》:斂虛汗。
②《綱目》:益氣除熱,止自汗盜汗,骨蒸虛熱,婦人勞熱。
③《現代實用中藥》:補心,止煩,除熱,斂汗,利小便。
【用法與用量】內服:煎湯,3~5錢;或炒焦研末。
【選方】①治盜汗及虛汗不止:浮小麥,文武火炒令焦,為末。每服二錢,米飲湯調下,頻服為佳。一法取陳小麥用干棗煎服。(《衛生寶鑒》)
②治男子血淋不止:浮小麥加童便炒為末,砂糖煎水調服。(《奇方類編》)
【名家論述】①《本草匯言》:卓登山云,浮小麥系小麥之皮,枯浮無肉,體輕性燥,善除一切風濕在脾胃中。如濕勝多汗,以一、二合炒燥煎湯飲。倘屬陰陽兩虛,以致自汗盜汗,非其宜也。
②《本經逢原》:浮麥,能斂盜汗,取其散皮腠之熱也。